作者:趙志疆
中秋節越來越近,月餅銷售迎來了一年一度的“高光時刻”,隨之而來的是,出現質量問題的月餅被頻繁曝光。
日前,安徽省市場監管局組織開展了2020年中秋節令食品專項監督抽檢。在抽檢的糕點(月餅)食品150批次樣品中,合格樣品149批次、不合格樣品1批次,不合格樣品涉及微生物指標問題。9月22日晚上10點,合肥詹記食品有限公司發布致歉信,對自家一款奶黃流心月餅出現菌落總數不符合國家標準,向廣大消費者深表歉意。
合肥詹記表示,產品抽檢不合格的原因是運輸搬運過程中,由于配送人員操作不當,導致產品包裝細微破損造成漏氣,以至微生物超標,門店理貨人員未能將密封破損的產品及時檢出,導致產品上架對外進行銷售。簡而言之,月餅的加工生產沒有問題,問題出在產品流通環節。相比起管理失察,另外一種“問題月餅”更令人感到焦慮——源頭失守。
無獨有偶,近日上海公安機關在廣東、福建警方的大力配合下,成功偵破一起制售假冒知名品牌月餅案,抓獲犯罪嫌疑人40余名,搗毀生產、倉儲窩點9處,查獲假冒知名品牌月餅成品1.2萬余盒、散裝月餅18萬余個以及大量假冒品牌月餅包裝材料和制假設備,涉案金額3000余萬元。
骯臟的生產車間,銹跡斑斑的拌料機器……這就是制假窩點的全部家當,披上知名月餅的外包裝之后,假冒偽劣月餅就登堂入室走上了餐桌。這樣的產品質量和安全狀況,簡直令人無法想象。利欲熏心的制假售假犯罪團伙之所以露出馬腳,是因為上海公安機關發現,有人在網店上以明顯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對外出售知名品牌月餅。在為上海公安機關的認真負責叫好之余,不得不令人焦慮于一個現實問題:如果制假售假者沒有低價招徠生意,那些假冒偽劣月餅還能否被及時發現?
月餅雖然是一種時令性食品,但保障食品安全的話題卻永遠不會“過時”。在食品安全這件天大的事上,任何內部管理失范和外部監督失察,都意味著對消費者權益的傷害,以及對公共安全的踐踏。《食品安全法》中,“全程控制”被確立為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。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背景中,強化食品生產經營全程監管、建立起食品安全追溯體系顯得格外重要。
對于生產企業來說,確保每一種食品都能通過信息追溯“驗明正身”,才能切實維護產品質量與公共安全。即使出現問題,也可以迅速鎖定薄弱環節,而不是以“偶發事件”掩飾可能普遍存在的管理漏洞。對于監管者來說,堅持“全程控制”意味著食品加工、生產、運輸、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應納入監管視野,在嚴厲打擊制假售假的同時,有必要順藤摸瓜鏟除其攀附的“黑色產業鏈”。對于銷售平臺來說,落實“全程控制”首先就應該搞清楚食品的來源——如果電商平臺對各類商品多一些監督與審核,那些濫竽充數的假冒偽劣商品如何能興風作浪?
中秋節的腳步日益臨近,月餅市場也將迎來一年中最火爆的銷售場面。時下,不僅傳統的食品加工企業在加大馬力生產月餅,飯館酒店、商場超市甚至大大小小的雜貨店,都在緊鑼密鼓地生產各自的月餅。無論月餅的生產者是什么樣的身份,產品質量都應該是月餅最基礎的“餡料”。對此,希望相關部門的檢查能夠更加細致一些,處罰力度能夠更嚴厲一些,以健全的管理保障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(趙志疆)